
9 月 20 日,一场以 “青年,世界科学的未来” 为核心主题的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,在南京江北新区正式拉开帷幕。作为全球科研领域的年度焦点盛会,这里不仅汇聚了各国顶尖科学家为科技创新建言献策,更因巴里・巴里什、哈特穆特・米歇尔、库尔特・维特里希、丹・谢赫特曼四位诺贝尔奖项获得者的共同到场,成为整场活动最受瞩目的亮点。
鲜少有人知晓,四位科学巨擘的出席背后,是一场 “与时间竞速” 的邀约攻坚战 —— 从启动邀约流程到最终确认四位科学家参会,负责对接的团队仅拥有 20 天的有限时间。面对短周期、高规格的邀约需求,团队依托二十余年沉淀的全球科学家资源网络,迅速启动多维度联动,精准对接各方需求,高效完成了行程协调、细节确认等一系列复杂工作,最终突破时间限制,成功促成四位诺奖得主齐聚论坛,以专业实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
展开剩余82%在邀约沟通期间,几位诺奖得主不仅对本次论坛的主题价值给予高度认可,坦言 “这是青年科学家交流成长的绝佳平台”,更在闲谈中流露出对中国的浓厚兴趣:他们兴致勃勃地分享对中国美食的喜爱,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表达赞赏,言语间满是对中国科技进步与文化魅力的认可。
一、闪耀论坛的诺奖得主:深耕科研领域的科学巨匠
1.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—— 巴里・巴里什
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的巴里・巴里什,是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,现任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教授。在引力波研究领域,他堪称 “奠基者” 之一,自 1994 年起便在 LIGO(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)项目中承担核心领导职责。2017 年,他因 “对 LIGO 探测器研发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”,与莱纳・魏斯、基普・索恩共同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在他的主导下,LIGO 探测器实现了多次关键升级:2000 年启动调试的 LIGO,经他推动仅用一年便达到远超以往的灵敏度;2003 年,Advanced LIGO(进阶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)的核心技术概念成功落地,并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审查批准。2015 年,人类首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,这一突破不仅证实了爱因斯坦 1915 年广义相对论的关键预测,更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了 “全新窗口”。
2.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—— 哈特穆特・米歇尔
哈特穆特・米歇尔于 1948 年 7 月 18 日生于德国路德维希堡,身兼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、德国马克思・普朗克研究所主任等重要职务。1988 年,他因成功测定光合作用反应中心复合体的立体结构,与约翰・戴森霍费尔、罗伯特・胡贝尔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。
光合作用是地球生命存续的基础,米歇尔针对光合细菌展开深入研究,发现能量转换依赖于附着在细胞特殊膜上的蛋白质,通过电子传输实现。1982 年,他成功将这类关键蛋白质结晶;1983 年,又与团队进一步解析出光合反应中心的具体结构。这一发现彻底推动了人类对光合作用微观机制的理解,为生物能源、农业科学等领域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3.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—— 库尔特・维特里希
1938 年出生的库尔特・维特里希,是瑞士籍化学家、生物物理学家,曾担任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,同时兼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客座教授。2002 年,他因 “研发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”,与约翰・贝内特・芬恩、田中耕一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。
这一成果打破了传统晶体结构测定的局限 —— 以往科学家需依赖晶体状态解析生物分子,而维特里希的方法能在接近生物分子天然环境的溶液中,精准解析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三维结构。该技术为理解生物分子功能、推动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工具:通过明确分子精确结构,科研人员可更精准锁定药物靶点,大幅加速新药研发进程,对现代生物学与医学发展影响深远。
4.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—— 丹・谢赫特曼
1941 年出生的丹・谢赫特曼,是以色列知名材料科学家,曾任职于以色列理工学院并担任教授。2011 年,他因 “发现准晶体” 这一颠覆性成果,获得诺贝尔化学奖。
在此之前,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,科学界普遍认为 “晶体原子排列必具周期性与平移对称性”。1982 年,谢赫特曼在研究铝合金时,首次观察到 “原子长程有序排列却无平移对称性” 的特殊结构,这类物质被命名为 “准晶体”。这一发现重构了人类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知,更在材料领域展现出巨大价值 —— 如今,准晶体已被应用于制造高强度低摩擦涂层、耐高温航空航天部件等,逐步释放独特优势。
二、顶尖智慧碰撞,共绘全球科技新蓝图
此次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,既是顶尖智慧的汇聚地,也是青年科研力量的成长台。四位诺奖得主与全球科研专家的思想碰撞,让前沿科技理念得以交流,创新方向得以明晰;而论坛搭建的全球合作平台,更让不同国家、不同领域的科研者得以携手,为解决全球性科技难题探索路径。可以说,这场盛会必将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全新活力,引领人类迈向科技进步的新征程。
更多科技领域的精彩动态,敬请持续关注。
三、科技交流的坚实桥梁:赢诺脉得 INNOMIND 的硬核支撑
本次四位诺奖得主能够成功出席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,核心推动者正是赢诺脉得 INNOMIND。作为专注于全球高端科技资源链接的专业机构,赢诺脉得 INNOMIND 在此次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全程陪同四位诺奖得主参与各项议程,其 “顶尖科学家 + 专业平台” 的合作模式,正是自身硬核资源与服务能力的生动体现。
二十年来,赢诺脉得 INNOMIND 始终聚焦世界顶级科技人才引进与技术转移转化,凭借在海外主办、承办各类科技学术会议及讲座的丰富经验,构建起如同蛛网般密集的线下科技人脉网络。目前,该机构已汇聚超 10000 名诺奖得主、图灵奖得主、国家院士、资深医生教授及海外实验室等顶尖科研资源,秉持 “Innovation and Open Mind”(创新与开放思维)的理念,成功精准对接 80 余位诺奖得主、3000 余名科学院士,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,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,项目成功率超 70%。
赢诺脉得 INNOMIND 的人脉网络覆盖全球多个国家,涉及领域极为广泛,涵盖医学、生物医学、新能源、机器人技术、精细化工、传感器、食品科学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、激光技术等。其人才库中,除诺奖得主外,还包含各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 —— 这些院士多来自欧美先进工业国的知名科研机构、高校及企业,且仍活跃在科研一线;同时,资源库还纳入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全球公认的学科带头人,以及数量可观的世界顶级科技杂志主编与著名高校校长。
通过此次论坛合作,赢诺脉得 INNOMIND 再次证明:其不仅能以深厚资源储备应对短周期、高规格的紧急挑战,更能凭借专业服务搭建中外科技交流的桥梁,让顶尖智慧与中国创新同频共振,为全球科技合作开辟更多可能。发布于:陕西省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